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良好的家教是孩子安身立命之本,是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张人生通行证。有道是:千秋功业,始于家教;国家兴旺,家庭有责。“以德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已不单只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千千万万家长们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到心中有数。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虑:①孩子是人,不是物体。在家庭教育中应将他们看成是有血有肉、有需要、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需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使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②孩子是发展变化莫测的人,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作为家长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不成熟的人,是发展变化中的人。③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必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促进他们独立生活、料理自己、掌握一些生活所需的本领。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缩小了的大人。有位哲人说过:“孩子是天天犯错误的人。”要熟悉孩子,了解孩子,多为孩子着想,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⑤孩子终究是社会的人。对孩子实施教育就要跳出一家一户的小圈子,让孩子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以及与人交往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培养创新精神,为将来成为社会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⑥孩子是时代的人,具有时代特点。作为父母,要努力了解、掌握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从中找出孩子思想变化的根源,并预测他们的思想发展的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⑦孩子不仅是接受教育的人,而且是被我们学习的人。当父母的如果能善于向孩子学习,把握好尺度,那一定能取信于孩子,受到孩子的尊敬,并可以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使之切实有效
家庭是儿童品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优良品质形成的奠基石。在那些充满民主、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在那些小孩子的智力和心灵得到正确引导的家庭,在那些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信和美德的家庭,在那些对孩子的管教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家庭,在那些充满着父母的教育智慧和有着良好的教育策略的家庭,孩子的社会公德和诚信品质便能得到很好的塑造。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人说:“人生是大树,自信是根。”自信的人能够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够扬起理想的风帆。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就只能处于非常被动支配地位,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他的聪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和肯定。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便是我们在孩子生活教育课程中至关重要的。我比较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在我儿子上中学时,征得儿子的同意就给他报名参加美术学习,刚开始兴致还很浓,但是,没过几节课就打退堂鼓:“爸爸,这美术的素描太难了,我不想学了。”当时,我听了就耐心地和他讲道理:“儿子,爸爸相信你一定行,你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去解决问题,爸爸对你不抱有将来当什么家的想法,希望你多学习一点,业余爱好丰富点。”儿子听了忙说:“爸爸我懂了”。经过努力,儿子终于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在参加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儿子现在是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孩子。我相信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积极向上。
2、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公平竞争,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奶酪”,才能真正享受到奋斗之后的幸福。当父母在与孩子玩耍时,应适时地与他(她)认真决以“胜负”,让孩子学会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让孩子掌握竞争的道德准则,竞争是公平的,要有宽容的气度,既不能嫉妒别人,又要有信心超过对手,要为对手的成功鼓掌,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再一次加倍努力,真正品尝胜利的喜悦和竞争的乐趣。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追求的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是要经过不断吃堑长智的过程。我们应从这些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平时就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好,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做事情要做完,答应了的事情要有交待,别人休息时不能打扰等。事实证明,一些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在群体中往往很有威信,受到小伙伴的尊敬,他们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和自豪。
4、培养孩子的爱心。好的家教是形成孩子健康的、爱心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的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我们在教育孩子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的同时,更注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行为,记得儿子正上幼儿园时,有一次上街,看见路边有个穿着破烂衣衫的老人在乞讨。我取出几个散币,和儿子一起将钱递到老人手中,在老人的千谢万声中孩子似乎懂得了什么。从此只要遇上类似的情况他都会主动地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三、领会诚信内涵,探究培养策略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赶”等有益的格言,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尤其重要。
1、诚信源于尊重。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点: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自尊心受到挑战,得不到所期望的尊重,就有可能会表现出不诚信的言行。罗素也讲过:“从小未受过恐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无数的家庭事例也证明:独断专行的家长只会用命令、威胁、恫吓、讽刺甚至用暴力去制服孩子,就极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言行不一。而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和愉快的周围环境是卓有成效地教育孩子诚信品质的极为重要的客观条件。家长能对孩子给予尊重和理解,就能“为儿童提供情绪情感上的安全基地,使儿童能够充满信心,大胆地探索周围的陌生环境”。
2、责任感是诚信品质的内在要求。责任感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显著标志。对自己负责,不自欺;对他人负责,不欺人,其言必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受到别人尊重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稳定的动力。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错了事情自己负责,这有助于诚信品质的养成。
3、榜样是诚信教育的实施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孩子的眼睛是真实的,他们往往会以实际为取舍”。因此,我们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惟此,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才会有实效。
4、践行是诚信品质形成的关键。要把孩子培养成有道德的人,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入手。家庭中,成人树立诚信的榜样,通过讲述诚实、守信的小故事,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比如守时、不撒谎、讲信用等这些小事上慢慢做起,使孩子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进而使孩子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使认识升华为信念,使偶然的诚信行为变成诚信行为习惯。
5、及时批评和表扬是诚信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针对事实,适时的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批评和表扬,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正确引导,促进健康成长
1、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首先,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免不了与别人发生交往,为了使交往顺利进行,就应该懂得人际交往的互助心理。须知,在一定程度上,你付出多少,最终也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因此,豁达大度,待人以宽是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家长要引导孩子缩小“我”字,千万不可心事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将心比心,常常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要是我在对方位置上,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角色换位体验,许多杂念、邪念、恶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了。
其次,充实知识,充实生活。培根说:“知识使人明智。”的确,一个人知识多了,眼界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引导孩子读一些有关道德修养的书籍,或听有关故事,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并使他们认识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只有不断学习,才不至于落后。同时,鼓励孩子多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娱、体育、社交活动等,主动地与人交往,不要老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埋头苦干,或把自己束缚在小圈子里。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情绪活跃,感受到朋友的关怀,感受到交往的乐趣,从而体验到生活的快乐,生活的丰富多采。
2、正确定位,培养竞争意识
俗话说: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在肯定自己聪明智慧的同时,也应多看到他人的长处,要使孩子懂得,目中无人是前进的绊脚石,不服输、不甘落后,固然是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是智者之举。当代青少年正处于改革与前进的时代,必须学会竞争。当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设法把强者搞垮,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在竞争的压力下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奋起直追。要有勇气、有信心去赶超强者,与强者交朋友。有了这种竞争观念,就能将嫉妒转化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避免嫉妒、猜疑行为的出现,这样做的结果于已、于人、于社会都有极大的益处。
3、正视挫折,培养抗挫能力
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只允许自己成功,只能接受他人的赞扬……当某些方面稍不如意时,便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迷失前进的方面。因此,要积极地引导孩子正视挫折。
首先,应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一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也是参差不齐的,而且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人绝对不可能万事顺意。生活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并还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说。要让孩子知道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挫折总是难免的,不应大惊小怪,也不要害怕挫折。可以引导学习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使孩子能客观地正视挫折,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
其次,创设挫折情境,培养承受能力。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开展的逆境教育活动,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和锻炼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让孩子参加一些必要的公益劳动,并要求他们保质完成任务,在劳累中磨练意志,设置一定的困难重重挫折情境,让孩子懂得如何迎接困难与挫折有挑战。
总之,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必然伴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刻变革与改革,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指导思想上不断转变,在教育模式上求更新,在教育方法上求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本身才会永远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